非遺文化:手工榨油技藝,堅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

本文隸屬:10.鄉(xiāng)村民俗農耕文化(第38/132篇)

手工榨油技藝是通過榨油作坊中的工具把油茶籽中的油提取出來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手工榨油工藝難以復制,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tǒng)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無不用心創(chuàng)造。不過,我國農村的手工榨油,現(xiàn)在很少見到了。

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都鎮(zhèn)灣鎮(zhèn)璞嶺村5組,80歲的肖國正和70歲的張昌軍再現(xiàn)了古老而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菜籽油工藝。榨油共分七步:炒坯、攤涼、磨粉、蒸坯、箍餅、上榨、撞榨,榨油時要先將油菜籽炒好磨碎做成油餅后,放進木榨臺的榨槽中,然后不停添加、撞擊木楔子擠壓油餅,而撞桿和木楔需要經歷幾百次撞擊,才能榨干最后一滴油。據(jù)悉,如今隨著現(xiàn)代制造業(yè)的崛起,傳統(tǒng)的榨油坊正漸漸消失。

在貴州遵義市紅花崗區(qū)蝦子鎮(zhèn),網友發(fā)帖:“一間陳舊木房、古老磨道、笨拙甑子、蒸菜籽、壓榨出油——”遵義市紅花崗區(qū)蝦子鎮(zhèn)這處土法榨油已歷經7代人200年,當前仍在繼續(xù)著,太罕見了!記者趕到蝦子鎮(zhèn)蘭生村合興村民組,在這處土法榨油坊10多米遠外就能聞到一股菜油的香味。一間約200平方米的陳舊木房里,一個灶臺、一個碾盤、一個甑子、一根碩大的榨槽木、一個懸空的油錘,就是這間榨油作坊的全部“家當”。油坊主人是38歲的楊秀彬,是當?shù)卮迕?。楊秀彬說,榨油是一門古老的民間工藝,他家世代榨油,到他這一代已是第7代,已有近200年歷史。

非遺文化:手工榨油技藝,堅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
上榨。

非遺文化:手工榨油技藝,堅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
炒制。

非遺文化:手工榨油技藝,堅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
碾籽。

非遺文化:手工榨油技藝,堅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
踩餅。

非遺文化:手工榨油技藝,堅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
榨油。

掌握好榨油三大工序

楊秀彬說,土法榨油從篩籽、慢火炒、碾籽(或磨粉)、蒸粉、踩餅、上榨、插楔、壓榨等環(huán)節(jié),使用的都是純手工,需要體力和技術,才能榨出好品質的菜油。

“這8道工序中,關鍵要把握好三大工序,即石磨碾篩粉要細、水蒸或慢火鍋炒火候合適、木榨及時功夫到位?!睏钚惚蚪忉尩溃紫?,在鍋里炒菜籽,保持小火,勤翻炒,炒制到能聞到菜籽的香味,就可出鍋,需2至3小時,若炒過了,榨出的油有一股糊焦味;火候不到,菜油腥味很重。

碾粉是最耽誤時間的,碾好一槽需7至8小時,將菜籽粉碾成糍粑一樣的泥,有了粘性那才合適。“碾粉中,人需拿著一把木長勺翻槽內的菜籽粉,讓碾滾碾壓均勻。”楊秀彬說,這工序看起來是手上活,其實很累人。

隨即,用木甑子來蒸,像蒸飯一樣的蒸菜籽泥也是技術活。沒蒸熟的透出的油少,蒸過了則傷水,油品質就差了,每隔10余分鐘就起蓋查看。

記者現(xiàn)場看到,蒸好一甑子菜籽泥出鍋了,楊秀彬拿出油鐵圈放在地上,并在鐵圈內鋪上一層稻草,一人快速地舀出菜籽泥倒在稻草上,另一人迅速地包好,用腳踩緊成油餅,放入榨油槽里,“必須快速地完成,若待菜籽泥冷卻了,出油率就低了?!睏钚惚蜻吤χ吔忉尅?/p>

隨后,往木榨里塞滿木塊,便開始掄錘敲打,將一根根木楔敲入由數(shù)十根方形硬木排列成的方陣中,接著又用約100斤重的撞木撞擊。隨著陣陣清脆的撞擊聲,在尖樁的擠壓下,油槽里的“油餅”便流出一縷縷金黃色的菜油,順著木槽滴入油盆中。頃刻間,作坊里油香四溢。

視頻:土法手工榨油

堅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

“榨一天油,常累得腰酸腿疼。”楊秀彬苦笑著說。

據(jù)介紹,每榨一次油,至少需3人才能完成,楊秀彬的幫手多是年邁的父母,每天頂多能榨出40斤菜油。

楊秀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收購品質較好的菜籽需4元錢一斤,10斤菜籽榨出2.3斤油,現(xiàn)市場價50元一斤,除去一些成本,每月只能賺一點辛苦錢。

記者了解到,目前,楊秀彬還在繼承祖輩沿襲下來的習俗,當?shù)卮迕褡阅貌俗?,他來幫助榨油,只收取十分之一?span id="ss2g8twpam" class='wp_keywordlink_affiliate'>加工費,這利潤更是微薄。

在楊秀彬看來,他和父母親的辛苦,換來的則是味道清香純正的油質,得到當?shù)厝说恼J可。土法榨油工藝他想堅守下去,并傳授給自己孩子,一直延續(xù)下去。

記者走訪了解到,在遵義市境內,已極少有這樣原生態(tài)純手工的傳統(tǒng)榨油坊?!拔蚁氚淹练ㄕビ头患妓嚿陥蠓俏镔|文化遺產。